乌本桥,在我的记忆里,仿佛这就是一个情人的天堂。每天夕阳西下,落日的余晖缓缓地洒在地面,把一切都变得好么美丽。 特别是看到这样一个画面:一对对情侣手牵手从桥上走过,夕阳仿佛变成了他们的陪衬,正在细心的装点着一切。此时此刻,我竟然有些心动了,心里如小鹿乱撞般跳动! 乌本桥,其实是1856年贡榜王朝敏东王执政时所实施的一项便民惠民举措。据说当地因为地势低洼,一到雨季便湖水上涨,不仅淹没了湖岸上的菜园庄稼,一片汪洋也给百姓的生活、交通带来诸多不便。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,敏东王下令在湖的两端以1086根耐腐蚀的珍贵柚木为柱修建了这座长1188.7米的纯柚木大桥。信奉佛教的敏东王为了给走在桥上的百姓遮阳挡雨,又在长长的桥上修建了六座以僧团生活准则“六和精神”为名的风雨亭。 与国内许多情侣爱在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地方结挂同心锁一样,对早已将佛教教义默化至生活方方面面的缅甸恋人来说,乌本桥六和亭所传承的和睦互敬精神,就是他们最好最浪漫的爱情誓言。乌本桥也由此多了一个浪漫的名字——“爱情桥”。 世间无论何事何物,但凡与“爱情”两字挂上了边,便多了许多令人遐想的思绪与空间。此行缅甸曼德勒,乌本桥当然成了必看的内容。发呆、漫步、零距离的感受它,是我想要的!至于拍不拍得到片子,全看机缘,与我而言,这并不是最重要的。 到达曼德勒的第二天,我们就和导游小新说明天一早要去乌本桥。她说5点半从酒店出发就行,而我们则生怕错过了日出,固执地要求凌晨4点出发。事实证明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。酒店到桥不过二三十分钟的车程,但我们到达时天已泛红。 曙光中的东塔曼湖静如止水、一片玫红,一排花俏而两头尖翘的小木船整齐地停在岸边,天幕的右上角则挂着一轮小小弯弯的弦月,虽不起眼,却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日月同辉。 大多数游人会选择在日落时来观乌本桥,而我则更喜欢日出时的那份恬静,玫红中带着蓝调,淡淡的,不温不火,虽不似日落般热烈、绚烂、夺目,却让人心中暖暖的、静静的,有种岁月静好的美感。更重要的是,没有了日暮时大巴成堆、人流如织的喧闹,仿佛只有此刻才能把自己沉静在霞光中,看小舟漫游、天色变幻。 日出时分,睡饱了的白鹭成群地在桥湖上似晨练般追逐嬉闹、鸣飞觅食,时而俯冲而下,时而振翅而起,一圈圈一遍遍地在这片被染成金红的湖面玩耍,相机速度稍慢,它们就会幻化成这精灵般的魅影。 天色渐亮,桥上已有了早出的村民和僧侣。三三两两,不急不忙,或走或停,赶集的,摆摊的,垂钓的,漫步的,无所事事发呆的,不同的方向,不同的目的,却是当地生活最真实的写真,也是乌本桥对于他们的真正意义。 一早,抱着孩子、带着老婆和狗出门,这才是没被游客打扰的原色生活吧!桥的另一端有僧侣学校,桥上时有僧侣过往,红色的僧袍永远是这个世界里最具吸引力的色彩。 与国内江南水乡的风雨亭很类似,亭内中空有长椅,可坐下休息,也可以摆摊买卖,中间可供行人穿行,亭子的外形依然是塔状。 除去乌本桥所包装的浪漫意义,对于本地人来说,它,只是他们每天要走的路。自行车,也只有在清晨和上午才能在桥上骑起来,若是在傍晚,他们只能推着它在密集的人流中挤着走。 清晨的桥上,游人稀少,居民们可以自在地就地一座,享受真正舒适的安静时光。桥有头,而爱无尽!有你相伴,真好! 东塔曼湖是浅水湖,齐腰深的湖水很静,很适合下湖拉网捕鱼。桥下,更是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。旱季的桥下,一片翠绿,几个头顶包袱的妇女远远地走在田埂之上,给这片宁静的大地添加了几份灵动。 乌本桥边那棵标志性的大枯树静静地倒影在平静的湖水中,树下,一群村民在编织渔网。连这里的鸭群都这么有灵性和情怀,竟自自然然地游成了“心”型队列,难道是受了“爱情桥”的启迪? 俯瞰桥下,刚才湖中柔婉的鸭“心”转眼变了队形,竟让我找到了航拍非洲草原上驰骋奔腾“角马群”的壮阔之感!这鸭群,好屌! 下午四点多,当我们再次回到乌本桥时,已是人声鼎佛。来观日落的旅游大巴车已将早上空旷的码头停得满满当当。岸边的小船据说两天前就已租完,桥上的人群更是黑压压一片。天色转暗,湖上已起了轻雾,载满游客的木船一艘艘地驶离岸边。不知咋嘀,这个场景竟让我突然幻想成了哥伦布登陆美洲大陆的场景!哈,脑快瘫了! 暮色中,几位在湖中拉网捕鱼的姑娘小伙的逆光侧影,又让我仿佛梦游印度河里的某个场景 ......没有租到船的游客,只能找个朝西的岸边,用相机远远地瞄着已被游船包围的乌本桥。 据说在乌本桥观日落的最好方式,便是租条船驶到湖中间。可如今,慕名前来的游客日增,即便你租了船,也驶到了湖中间,但也不能保证你的镜头前没有遮挡,因为,桥下已筑起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船包围。 而此时此刻,我唯一想说的就是,你们能不能给我一点空间,我也想看日落啊!可惜的是,那些里里外外的人都被这迷人的日落给吸引了,丝毫不注意后面还有人。 不停寻找着一个好的位置,轻轻按下快门,努力将那最美的一刻留住,让它成为我永恒的记忆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