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体验了泰国的激情丰富的岛屿生活之后,我对旅行生活也越来越感兴趣了,所以在结束了泰国旅游生活过后,我们继续来到了与泰国一样笃信佛教的缅甸。在这里,佛塔庙宇随处可见,比起泰国似乎更胜一筹。 “手指之处,必有浮屠。”在佛国缅甸,宗教景观一直是热门的旅游看点。这几年以来,我先后5 次到缅甸,“驻扎”在各地的佛学院,与僧人们一同起居,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。在佛学院里,我看到的不再只是佛塔、佛寺这样的静态景观,更不是固化了的“旅游景点”,而是极具生气的佛国面目。 缅甸传统节日点灯节期间,蒲甘佛塔内的小沙弥点灯祈祷。点灯节通常是在缅历的七月十五(10 月或11 月),缅甸佛教徒相信,在这一天的日落时刻点燃烛光,就能迎接佛陀返回人间。节日持续三天,期间所有佛寺、佛塔、民居和街道都会装饰彩灯,乡间也有放河灯、天灯的习俗。 早上五点多,蒲甘佛学院的小沙弥出门化缘。缅甸僧侣遵循“过午不食”的传统,中午过后不进食固态食物,因而每天可能化两次斋,有固定供奉的寺庙,只需要清晨化斋。一般来说僧侣们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:清晨,化斋,吃过早饭,仔细清洗钵体,打扫宿舍,上课;午餐后午休,洗澡,清洗僧袍,其余时间用来学习。 小沙弥卡维达迦长相英俊。他今年14 岁,7 岁时就在马哈根达扬佛学院出家。 在缅甸,佛学院与寺庙基本是分开的,佛学院仅供僧人学习、生活,包括僧堂和经堂,僧堂中又设有宿舍、学习大厅、教室、小型图书馆。马哈根达扬佛学院是缅甸最大的,僧人数量居全国之首。佛学院的最深处是缅甸最神圣的地方之一,佛学院创始人Janakabovamsa 在此修炼、冥想30 余年,创作小乘佛教著作70 部。 卡维达迦来自一个普通家庭,几个兄弟都在寺院中出家。缅甸家庭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寺庙,出家前会举行隆重的仪式:第一天,沐浴净身,打扮成王子模样,亲朋们吹吹打打,并送上扇子、伞、僧袍等礼物;第二天,将孩子送到寺庙,接受高僧剃度;第三天,要请法师诵经,举行“分福”仪式。 小僧侣们在佛学院长大,彼此间的感情很深厚,年长的僧侣像对待弟弟一般照顾小僧侣。搂着卡维达迦的是我的僧侣朋友Auttra,他出家已经26年了,尽管缅甸和尚还俗自由,但他从未想过体验世俗生活。Auttra 是一个相当纯净的人,对钱没有概念,甚至无偿捐出自己三分之一的肝救助印度的一位肝癌患者。关于人生的大课题,他告诉我缅甸僧侣的传统思想:三十岁之前,要知道自己是谁;三十岁时,要知道该怎么做;三十岁之后,要知道自己会是谁。 马哈根达扬佛学院里的书桌。僧人们学习的课程比较宽泛,佛经之外,还可以选修数学、医学、语言(英语、中文)、心智课等。我在僧院生活期间遇到一位年轻僧人,手上拿的不是佛经,而是一本英文完形填空练习册!我帮助他完成英语作业之后,互换了FACEBOOK 账号,成为好友。 曼德勒柚木寺的雕刻。柚木是原产南亚的珍贵树种,是缅甸常用的建材,比如著名景点阿瓦古城的巴格亚寺和阿玛拉普拉的乌本桥,都是全柚木建筑。柚木寺是19 世纪中期敏东王从旧都阿玛拉普拉整体搬迁到曼德勒的,因大殿内从天花板到立柱都涂有金漆而得名“金色宫殿寺院”,是目前唯一幸存的曼德勒王宫主体建筑,具有极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。柚木寺最令人惊叹的是,宫殿内外,从廊下直至屋顶,缀满繁复的纹饰和木雕。 穿一身浅粉色的尼姑走在去雪惹贡佛塔的途中。 雪惹贡是蒲甘最古老的寺庙,缅甸四大圣塔之一。在缅甸,女性出家后一生不能还俗,但男性却还俗自由,男女不平等的话题在缅甸屡被提起。 马哈根达扬佛学院里的僧袍,基本都由信众捐赠。每年缅甸的佛历新年,都是大规模捐赠的时期,这期间也有不少人来佛学院静修。 蒲甘罕见的沙尘暴,老和尚护着小和尚,依偎着走出佛学院。蒲甘位于缅甸中部,坐落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左岸,虽然气候干燥、尘土大,但是从来没有遇到过沙尘暴这样的极端天气。 蒲甘是以宏伟壮观的古塔群和日落而闻名的,也是一个让无数旅人向往的地方,对我来说更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。因为在这里,我们不仅领略到如诗如画的景色,还可以体验到与世无争的生活。 |